13
2025
04

经过安史之乱的打击,“半条命”的大唐为何还能坚持144年

发布日期:2025-04-13 09:53    点击次数:118

当人们提及大唐,脑海中总会浮现出一幅繁华盛景:

长安城内,街道宽阔,车水马龙,来自各国的商人络绎不绝,胡姬酒肆中歌舞升平,文人墨客们吟诗作对,好一派盛世气象。

然而,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,盛世的辉煌并非永恒,安史之乱宛如一道惊雷,划破了大唐的天空,将盛世的帷幕狠狠扯下。

唐玄宗李隆基,这位曾经开创开元盛世的明君,到了晚年却逐渐沉迷于享乐。他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流传千古,但这份爱情背后,却隐藏着大唐王朝走向衰败的隐患。

玄宗对杨贵妃的宠爱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,杨氏家族因此权倾朝野,朝政逐渐被奸臣李林甫、杨国忠等人掌控。他们结党营私,排除异己,致使朝堂之上乌烟瘴气,贤能之士难以施展才华,而那些阿谀奉承之辈却纷纷得志。

在这样的政治环境下,地方藩镇的实力悄然崛起。

为了巩固边疆,唐朝在边境设立了多个藩镇,赋予他们较大的权力,包括军事、财政等方面的自主权。藩镇的士兵长期驻守边疆,形成了较为稳定的军事集团。

然而,随着时间的推移,一些藩镇的势力逐渐膨胀,他们不再满足于仅仅守护边疆,开始觊觎中央的权力。安禄山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。

安禄山,这个有着胡人血统的将领,身材肥胖却头脑灵活。

他善于察言观色,深得唐玄宗的信任,在短时间内便身兼平卢、范阳、河东三镇节度使,手握重兵。他表面上对玄宗忠心耿耿,实则暗中招兵买马,囤积粮草,积极准备着一场惊天动地的叛乱。

而唐玄宗却对他的野心毫无察觉,依旧沉浸在歌舞升平的幻象之中。当安禄山的叛乱终于爆发时,大唐王朝的盛世之梦瞬间破碎,无数百姓陷入了战火的煎熬之中,曾经繁华的长安城也逐渐失去了往日的光彩,大唐王朝从此走向了下坡路。

战乱的残酷

安禄山的叛军如同一股汹涌的洪流,迅速席卷了大唐的大地。他们一路烧杀抢掠,无恶不作,所到之处,生灵涂炭。原本安宁祥和的城镇村庄,瞬间化为废墟,百姓们被迫背井离乡,四处逃亡。

叛军的铁蹄踏过之处,庄稼被践踏,房屋被焚毁,无数无辜的生命惨遭涂炭。

在战场上,唐军与叛军展开了殊死搏斗。然而,由于长期的和平环境,唐军的战斗力已经大不如前,而叛军则凭借着强大的气势和充足的准备,屡屡取得胜利。

双方的士兵在战场上浴血奋战,刀光剑影之间,鲜血染红了大地。许多英勇的将领和士兵在这场战乱中壮烈牺牲,他们的生命如同流星般划过历史的天空,却未能阻止战乱的蔓延。

长安城的陷落更是让大唐王朝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。

叛军冲入城中,对皇宫进行了疯狂的洗劫,无数珍贵的文物和宝物被抢走或毁坏。长安城的百姓们在叛军的铁蹄下苦苦挣扎,他们面临着饥饿、疾病和死亡的威胁。

城内的秩序彻底崩溃,昔日繁华的商业区变得冷冷清清,曾经热闹的街巷如今只剩下残垣断壁。这场战乱不仅给大唐王朝带来了巨大的政治危机,更给无数百姓带来了深重的灾难。

大唐王朝的繁荣景象在这场战乱中逐渐黯淡,历史的车轮在这场战乱的冲击下,开始向着一个全新的方向缓缓转动。

唐代宗李豫:平定叛乱的功臣

安史之乱的烽火刚刚熄灭,大唐王朝如同一艘在惊涛骇浪中摇摇欲坠的巨轮,急需一位力挽狂澜的舵手。唐代宗李豫,这位在乱世中成长起来的皇帝,肩负起了这个艰巨的使命。

李豫并非出身显赫,他的父亲唐代宗李亨在安史之乱中仓促即位,李豫也随父亲东奔西走,历经战乱之苦。

然而,正是这段艰难的经历,磨砺了他的意志,让他深知百姓的疾苦和国家的危机。在平定安史之乱的过程中,李豫表现出了非凡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智慧。他与郭子仪等名将并肩作战,多次亲临前线,鼓舞士气,最终成功收复了长安和洛阳,为大唐王朝暂时稳定了局势。

然而,平定叛乱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。

战后的唐朝,满目疮痍,经济凋敝,社会动荡不安。李豫深知,要想恢复大唐的繁荣,必须采取一系列有力的措施。他首先着手恢复农业生产,减免赋税,鼓励农民返乡耕种。

在他的努力下,许多荒芜的土地重新焕发出生机,粮食产量逐渐恢复。同时,他还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,削弱了藩镇的势力,试图重新建立中央集权。

然而,李豫的改革并非一帆风顺。藩镇的势力依然强大,他们不甘心失去手中的权力,纷纷反抗中央的命令。在河北地区,一些藩镇甚至联合起来,对抗朝廷的军队。李豫不得不多次派兵征讨,但效果并不理想。

藩镇的割据局面逐渐形成,成为大唐王朝的一大隐患。

尽管如此,李豫在位期间,大唐王朝还是出现了一丝短暂的繁荣。他励精图治,任用贤能,努力恢复国家的经济和社会秩序。在他的治理下,长安城逐渐恢复了往日的繁华,商业活动日益活跃,百姓的生活也有所改善。

然而,李豫深知,这一切只是暂时的,大唐王朝的危机依然存在。他常常夜不能寐,思考着如何才能彻底解决藩镇问题,恢复大唐的辉煌。

李豫去世后,他留给后人的不仅仅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局面,更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——如何在藩镇的夹缝中,重新振兴大唐王朝。这个问题,如同一颗沉重的种子,埋在了每一个唐朝皇帝的心中,等待着后人去解答。

唐德宗李适:削藩与削吐蕃的尝试

唐代宗李豫去世后,唐德宗李适继位。李适继承了父亲的遗志,决心继续平定藩镇的叛乱,恢复大唐的中央集权。然而,他所面临的局势比父亲更加复杂和严峻。

李适即位之初,藩镇的势力已经根深蒂固。他们不仅控制着地方的军事和财政大权,还与中央朝廷分庭抗礼。在河北地区,一些藩镇甚至自立为王,公然反抗朝廷的命令。李适深知,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,大唐王朝将陷入更深的危机。

于是,李适开始了他的削藩之路。

他首先对一些较小的藩镇进行改革,试图削弱他们的权力。然而,这些藩镇并不甘心就此屈服,他们联合起来,对抗朝廷的军队。李适不得不多次派兵征讨,但效果并不理想。

在一次与藩镇的战争中,唐军大败,李适被迫逃往奉天避难。这次失败让李适深刻认识到,藩镇的势力已经强大到难以轻易撼动的地步。

然而,李适并没有因此而放弃。他继续努力,试图通过政治手段来解决藩镇问题。他加强了对官员的选拔和任用,努力提高朝廷的治理能力。

同时,他还积极与吐蕃进行外交谈判,试图缓解边境的紧张局势。吐蕃是唐朝的主要外患之一,他们经常侵扰唐朝的边境地区,给唐朝带来了巨大的压力。李适希望通过与吐蕃的和谈,争取到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解决藩镇问题。

然而,吐蕃并不买账。他们趁唐朝内乱之际,多次发动进攻,占领了唐朝的大片领土。李适不得不分兵抵御吐蕃的进攻,这使得他在削藩的道路上更加艰难。尽管如此,李适仍然没有放弃。他继续努力,试图在内外交困的局势中寻找一线生机。

李适在位期间,大唐王朝的局势依然动荡不安。藩镇的势力依然强大,吐蕃的威胁依然存在。然而,李适的努力并非没有成效。

他通过一系列的改革和措施,为大唐王朝的稳定和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。

李适去世后,他留给后人的不仅仅是一个动荡不安的局面,更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——如何在藩镇和外患的双重压力下,重新振兴大唐王朝。这个问题,如同一座大山,压在了每一个唐朝皇帝的心中,等待着后人去攀登。

唐宪宗李纯:元和中兴的短暂辉煌

唐德宗李适去世后,唐宪宗李纯继位。李纯继承了父亲的遗志,决心继续平定藩镇的叛乱,恢复大唐的中央集权。

他即位之初,大唐王朝的局势依然动荡不安。藩镇的势力依然强大,吐蕃的威胁依然存在。然而,李纯并没有因此而退缩。他励精图治,任用贤能,努力恢复国家的经济和社会秩序。

李纯在位期间,大唐王朝出现了一丝短暂的繁荣。

他首先着手解决藩镇问题。他任用了一批有能力的将领,如裴度、韩愈等,对他们进行削藩战争。在裴度的指挥下,唐军多次取得胜利,成功收复了一些被藩镇占领的领土。同时,李纯还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,削弱了藩镇的势力。他通过一系列的改革和措施,努力恢复大唐的中央集权。

然而,李纯的改革并非一帆风顺。

藩镇的势力依然强大,他们不甘心失去手中的权力,纷纷反抗中央的命令。在河北地区,一些藩镇甚至联合起来,对抗朝廷的军队。李纯不得不多次派兵征讨,但效果并不理想。尽管如此,李纯仍然没有放弃。他继续努力,试图在藩镇的夹缝中,重新振兴大唐王朝。

李纯在位期间,大唐王朝的经济和社会秩序也有所恢复。他励精图治,任用贤能,努力恢复国家的经济和社会秩序。

在他的治理下,长安城逐渐恢复了往日的繁华,商业活动日益活跃,百姓的生活也有所改善。然而,李纯的改革并非没有弊端。他过于依赖宦官,导致宦官的权力逐渐膨胀。宦官开始干预朝政,甚至操纵皇帝的废立。这为大唐王朝的衰落埋下了隐患。

李纯去世后,他留给后人的不仅仅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局面,更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——如何在藩镇和宦官的双重压力下,重新振兴大唐王朝。这个问题,如同一颗定时炸弹,埋在了每一个唐朝皇帝的心中,等待着后人去拆除。

李炎死后,不是他的儿子继位,而是他的叔叔,李恒的异母兄弟李忱。这是一个狠角色,在当皇帝前,他装疯卖傻,让宦官们以为他是一个好控制的人,于是,拥立他为皇帝。

但是,他一上位,立马像变了一个人一样,大力限制宦官的权力,结束了“牛李党争”,对外继续打击吐蕃,收复了大量失地,历史上称为“大中子治理”。

唐朝真正的下坡路,是从李忱的儿子,唐懿宗开始的,就是在他当皇帝的时候,出现了“王仙芝起义”,到了它儿子唐僖宗继位的时候,更是柴废,黄巢起义都打到长安城了,他也像他的祖宗们一样,跑去了四川。

到了他兄弟唐昭宗当皇帝的时候,朱温已经坐大,这是一个不按理出牌的人,他杀了唐昭宗,弄了个小皇帝唐哀宗。

公元907年,朱温称帝,小皇帝哀帝也被他给杀了,才16岁。

藩镇与神策军的内部制衡

藩镇,是唐玄宗李隆基的首创,他的一个决定,给大唐带来了根本性的转变。

由于大唐的疆域过于广阔,府兵制玩不转了,必须要有职业军人来戍边,于是,李隆基就在全国划分了十大藩镇,任命节度使来管理军队,后来,节度使的权力不断扩大,成为一方诸侯,掌管经济,行政,军事,人事大权。

安史之乱,安禄山虽然给这个节度使们打了个样,但是,绝大部分藩镇,是没有造反的心的。

造反,那是有巨大的风险的,当个节度使,享受土皇帝的待遇,难道他不香吗?

因此,虽然经历了安史之乱,这些藩镇们也不会轻易造反,他们想要的是最大化的自主权,我不造反,朝廷也别管我。

藩镇们不敢轻易造反,有三个方面的原因:

第一,忌惮其他藩镇。

大唐最“刺头”的,就是“河朔三镇”,其他藩镇基本上海都是听命于朝廷的。

都是手握重兵的人,一旦有藩镇造反,朝廷就会派其他藩镇来平叛。对于其他藩镇来说,平叛可是一道大餐,不但可以向朝廷伸手要钱,还可以兼并叛军的军队,地盘,搂草打兔子,好处可是大大的。

因此,藩镇想造反前,得掂量掂量自己的实力,能不能抵抗住全国藩镇的轮番轰炸。

第二,忌惮手下的人造反

藩镇节度使,是一方诸侯,虽然没有皇帝的宝座金贵,但是屁股后面也有一堆人盯着他的位置的。

有手下的将领,有节度使的儿子们,一旦节度使起兵造反,那就是给了手下人造反的好机会,他们有可能杀了老节度使,自己上位当节度使。

反正节度使这个位置,是谁有实力谁当,朝廷的任命并不好使。

第三,忌惮朝廷的神策军

神策军,原本是西北戍边的一支小部队,只有2000多人。

安史之乱后,神策军被调入中原参与平叛,后来神策军被鱼朝恩掌控,成为朝廷禁卫军,负责整个长安城和宫廷的护卫,人数也开始增长,最高达到15万人。

唐玄宗时期,朝廷是没有禁卫军的,全国的兵力全部分布在藩镇,朝廷有事就调藩镇兵过来,安史之乱后,皇帝才意识到,藩镇不可靠,自己手中必须要掌握军队。

中晚唐时期,在对藩镇的平叛中,神策军发挥了巨大的作用。但是,后期神策军被宦官所掌控,一度对皇权产生了威胁。

黄巢起义,打破了平衡,终结了大唐

大唐皇帝,宦官手中的神策军,各地的藩镇,这三者是一个微妙的平衡关系,皇帝强,则藩镇弱,藩镇强,则皇帝弱,神策军,则起到了一个缓冲的作用。

这种微妙的平衡关系,维持着大唐又走过了100多年的历史,直到一个叫黄巢的私盐贩子的出现,打破了这种平衡。

黄巢起义后,采用流动作战的方案,打一枪换一个地方,所到之处纵兵抢掠,对大唐的经济,民生是一个巨大的破坏。神策军,是对付黄巢的主力,在与黄巢的作战中,神策军的主力被消耗殆尽。

黄巢趁机攻入长安,把唐僖宗给撵跑了,黄巢在长安称帝,自己当了一把皇帝。

大唐之所以一口仙气能吊144年,南方稳定的经济保障,是一个很大因素,现在,黄巢也给破坏了。

没有了神策军,没有了南方经济的保障,大唐皇帝只好再次依靠藩镇,导致了藩镇势力的再次强大,这一次,是真正的“藩镇割据”,朝廷要看藩镇的脸色,没有任何的权威。

最终,宣武节度使朱温,在907年,终结了大唐289年的命运。

中晚唐的历史,对很多人来说,是一片空白,因为它真的是“平淡如水”,皇帝与藩镇之间搭伙过日子,偶尔会吵架,甚至会动手,但最终都要在“大唐”这口锅了吃饭,谁也不想把锅给砸了。

正是因为大家都达成了这样一种默契,才能一起走了144年。但是,黄巢是私盐贩子出身,他不在藩镇这个圈子,不懂这种潜规则,也不讲什么道理,就是单纯的造反。

而大唐的宣武节度使朱温,原本是黄巢的手下,因为和黄巢的手下人发生矛盾,叛逃大唐,被唐僖宗委以重任,他虽然位列藩镇节度使,但骨子里还是“底层出身”,对于大唐精英们玩的“潜规则”不屑一顾。

这也是为什么,大唐是被朱温给推翻了,而不是其他的节度使。



  • 上一篇:没有了
  • 下一篇:没有了
相关资讯
热点资讯


Powered by 世爵娱乐官网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